河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认定标准
1.产业学院的基本设立条件(11分)
1.1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与设立要求(6分)
①产业学院定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面向我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
②至少依托一个国家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③独立组建且正式运行时间不少于半年;
④建设周期内每届学生培养规模一般不低于50人。
1.2合作企业的资质与要求(5分)
①合作企业应为本领域产业领军型企业。有省级以上重点研发机构,鼓励专业化的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办学;
②合作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真实的具有产业积累的企业,经营状况健康稳定,无不良记录。在同类企业中影响力大。声誉好。有较高合作诚信度;
③合作企业应符合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原则上应有3年以上校企合作的经历,有着良好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建效果良好。
2.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及机制(14分)
2.1组织管理架构(6分)
①学校将产业学院建设纳入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专项建设方案,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管理体系。并赋子产业学院改革和创新发展所需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自主权,在政策制定,人事管理、职称评聘。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②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③建立由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咨询与决策;
④具备较完善的产业学院人员聘任、财务管理、岗位设置、资源投入与共享、考核评价等相关运行管理制度,确保顺畅高效运行;
2.2教育教学管理(5分)
①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的深度融合,强化人才培养预警机制建设;
②有适应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
③推进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评价改革,探索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能力化;
2.3管理运营团队(3分)
①产业学院成立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学院日常管理运营团队,要有明确的合作分工及相应的责权利。井且有明确的议事流程和制度;合作企业有满足运行需要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实质性运营;
②双方合作运营过程通畅、高效、效果良好。
3.软硬件资源投入及支撑条件(20分)
3.1高校软硬件资源投入(6分)
①学校为产业学院运行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专项经费等基本保障;
②学校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相对独立的教学场所,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有独立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3.2合作企业软硬件资源投入(6分)
①合作企业应围绕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
②应将行业最新的实验仪器设备、企业项目案例、课程资源等软硬件资源投入产业学院教育教学过程;
③企业应具备与培养规模相匹配的学习实训基地,按年招生规模计生均学习实训基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3.3地方政府支持(3分)
①地方政府提供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②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
3.4经费保障情况(5分)
①高校应统筹企业和地方财政投入等经费建设产业学院,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
②地方政府和企业有较大力度的投入(除资金投入以外。也可以行业最新的实验仪器设备、企业项目案例,课程资源、实习补贴等软硬件资源的形式进行投入)
4.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19分)
4.1人才培养要求(8 分)
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双方围绕产业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与培养标准相适应的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共同构建实战教学体系;
②将创新创业教有融入产业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创和专创的有效惟合。
4.2教学资源建设(6分)
①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其同开发新型课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②校企双方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等研发;
③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实习实训项目、实习就业一体化项目的开发。
4.3教学方法创新(5分)
①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进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与团队学习;
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开发与开设;
③在产业学院内部探索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推进人才培养双师共教、双师共导;
④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有条件的学院,可探索校内与企业两段式培养,在保障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5.产学合作成效(21分)
5.1产学合作专业建设(5分)
①通过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的威用学科交叉专业或专业集群;
②大力推动产业学院内部科教融合,以科研支撑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反哺专业建设;
③组织开展“产学研用"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学合作可持续发展。
5.2教学队伍建设(6分)
①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支持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②合作企业能够选派相关专业培养方向的师资与校方组建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③企业师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工程经历和背景,配置数量不低于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混编师资总量与学生培养规模比≤18:1:
④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有计划接收高校相关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⑤校企双方共同探索校企双方教师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机制,建立产业学院校企教师联合工作室(坊)和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5.3产学合作科技研发(5分)
①共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②联合开展企业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应用课题研究,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新途径,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4产学合作实践教学(5分)
①依托企业资源,升级改造原有专业实验的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比重;
②共同开设具有“课、训、练、做、评”特征的工学一体化实践课程,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
③行业企业将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来源。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
④共建共享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营造真实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
⑤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和基地。
6.人才培养成效(15分)
6.1人才培养质量(5分)
①产业学院依托建设的专业点通过教育部认可的国家级专业认证(三级专业认证);
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达成,有持续改进措施;
③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比例高;
④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薪就业率处于同类高校前列。
6.2教育教学成果(5分)
①有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②有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或新工科探索与实践课题等立项及成果;
③有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及成果《含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
④有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和优秀教材或有影响的产学合作特色教材(案例集)等教学成果。
6.3创新创业实践成果(5分)
①形成特色鮮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突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②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比例高;
③在国家、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等各类有影响力的大赛中参与度高,获奖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