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海洋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结合《海洋学院十四五建设规划》、《经海洋学院“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海洋学院两种精神育人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围绕海洋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聚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重点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二、总体目标
巩固本科教学核心地位,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运行保障等影响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要素着眼,解决制约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突出海洋学院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2.落实“三全育人”方案,深化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多措并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地见效,动态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专业社会需求、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和发展需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学生成长成才的广域支撑环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聚焦内涵发展,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教育教学基础建设。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批一流本科课程,培树一批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优秀教学团队。统筹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凸显经、管、法新文科交叉融合特色。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特色,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主要任务
海洋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三全育人”,将“两种精神”办学融入育人全过程,着力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1.大力推进新文科交叉融合,创新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管理专业特色,构建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强化基础融通,拓宽学生经、管、法基础知识广度,基础教育着重理论教学,专业核心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方向教育着重技能培养,学生将在大学一至四年级陆续接受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实习实践培养,理论结合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对学科、专业深入了解,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2.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海洋学院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与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加大海洋学院各专业招生、办学特色和就业升学宣传力度,提高办学开放性。
3.全方位推进课程建设,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提升基础课程教育水平,加大专业平台课程和跨专业课程建设,发挥经、管、法学科综合优势,鼓励教师建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推动跨专业课程资源整合,拓宽学生知识事业和不同专业知识融通能力。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人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配备专门实验实训课程,在加强理论教学深度的同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训能力。
结合《海洋学院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着力建设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3门在线示范课程、2-3门示范专业课程。
4.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推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创新。规范各专业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质量,推广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的教研活动形式,每学期各专业教研室至少安排1次与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有关的教研活动。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多方入手,力争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成果,提升海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鼓励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学校超星尔雅网络平台、雨课堂、MOOC平台等,建设数字化网络课程资源,提高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度。
5.完善教材体系,落实教材管理要求,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教材征订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实行任课教师选用、教研室审查、学院教学与学术督导委员会把关的“三级”教材选用制度,保证选用或编制高质量教材,特别是国家级规划类教材,保证马工程教材的选用率达到100%。
6.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理论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协同培养机制,营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育人环境,完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推进各类教学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进海洋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师挂职锻炼、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7.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唐山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办法》,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要求,从教学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逐步完善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为主、教学督导为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主要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建立健全海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相关规章制度,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监控全程化、信息收集网络化、信息反馈双向化、结果处理规范化,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机制化、制度化的保障。
8.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加大教学活动与党团组织建设的结合度。
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引导、督促任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师德榜样教育,用先进典型事迹激励、感染、鼓舞教师履职尽责。
加强教师党员理论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教师入职和发展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结合教师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深入群众、深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活动与党团组织建设的结合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专业教育结合学生党支部建设开展,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全过程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9.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各类教育活动育人
加大对学生参与科研、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为依托,通过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与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入学教育,各专业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专业教育,把握各阶段学生思想动态和特点,结合专业特点,以“两种精神”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学生入学教育、学科技能竞赛、专业教育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宣传活动。
10.教风与学风建设
开展教风与学风建设主题活动。教研室主任为基层教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为所上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责任人。海洋学院领导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经常沟通教学工作信息,通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教风建设意见。
在领导班子每周例会中每月至少2次专题教学研究会,针对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进行研讨;每学期开展1次以上教风工作调研,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现场听课及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等形式,听取师生对教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结合学生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学风建设活动。重点做好班集体优良学风建设和学生个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实行班级导师制,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发展目标,对学生学业规划进行分类指导。
四、保障措施
1.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的“软规划”措施。每年从运行经费中拿出不少于20%的数额,用于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社会调研、教研教改等活动。加大专门绩效奖励政策,用于鼓励教学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学术和荣誉奖励。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导师工作量保障办法,给予指导教师工作量补贴。制订科研、教学等带头人评选和奖励办法。
2.改善教学条件的“硬规划”措施。继续实验室建设。继续现有金融、商务、财会、创业、仓储运输、虚拟实验室等的建设和使用,为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积极筹建相关实验室。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要求,推动市场营销、资产评估等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与政府联系,扩大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科研支撑。积极谋划建立科研团队、建设课程群、海洋学院科研机构,成立社会服务与咨询管理公司,选拔培养带头人。加大国家和省级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课题申报力度,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加大省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积极开展与省内外企业合作,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鼓励教师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报高级别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海洋学院教材建设,通过海洋学院绩效进行配套和奖励。
4.联合办学和合作交流。积极争取与相关企业和政府各部门建立办学合作协议与意向,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和社会支持力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各级学会、协会等各级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与其他院校、行业学会及培训机构的联系,积极开拓,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服务与交流工作。